李常权生活在重庆巫溪县宁厂镇,家境贫寒,三代人都是贫农,堪称一贫如洗。家里四面透风,连温饱都成问题。李常权的儿子李贤惠年过二十,却至今未能娶妻,似乎注定了他们这一家人一辈子都难以摆脱贫困。
2008年的一个普通日子,李常权突然造访了他两个女儿的家,开口便是要求每人借给五万元。女儿们面面相觑,询问父亲这么大一笔钱做什么。李常权毫不犹豫地回答:“拆家”。女儿们一时惊愕,纷纷以为父亲的精神出现了问题,甚至不由自主地摸了摸他的头,像是在安慰一位迷失的老人。
李常权不禁生气,声音有些激动:“我不是开玩笑,是真的要拆家,借钱来吧!”但无论如何,女儿们依旧认为父亲疯了,况且她们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根本没有多余的积蓄可以拿出来。于是,李常权决定直接赖在女儿家里,拒绝吃饭、拒绝喝水,用绝食来逼迫她们答应借钱。
展开剩余87%眼看着女儿们实在无计可施,终于只能东拼西凑,向亲戚和朋友借了些钱,才勉强凑齐了李常权所需的金额。于是,李常权带着这些钱开始了他一意孤行的“拆家”计划。
李常权一生辛苦耕作,守着那两亩三分地,积蓄微薄,偶尔还得向邻里借米借粮过日子。可随着村里的人家一座座建起了二层小楼,开上了四轮汽车,李常权心里不免生出了对现代生活的羡慕与不甘。他的家虽小,但自己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心里渐渐产生了改变现状的强烈欲望。
2008年6月,汛期过后,李常权家的院子里时不时冒出泉水,这让他有了一个突发的念头。他急忙叫回外地打工的儿子,决定一探究竟,看看泉水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然而,当李常权告诉儿子要“拆家”时,儿子却强烈反对。李贤惠认为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毕竟拆家可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风险。
尽管儿子不支持,李常权依然心心念念地盯着那些不断涌出的泉水,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无法放下这个念头,于是去找两个女儿借钱。当他再度提出借五万元的要求时,大家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这事风险太大了,我们怎么帮你呢?”女儿们纷纷劝说,“万一你把房子挖塌了,那我们可怎么办?”李常权知道自己让人家借钱并不容易,可他心中已经下定了决心——不试试怎么知道?
这时,李常权显现出他一生的倔强和坚持,他几乎赖在女儿家不走,甚至通过绝食抗议,逼得女儿们无奈只得答应继续借钱。最终,亲戚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银行也取出了定期存款,终于凑齐了李常权要求的金额。
接着,李常权马上雇了几名壮劳力,把家里的水泥地板挖开。村里人纷纷议论,觉得李常权一定是疯了。然而,李贤惠清楚父亲的倔强性格,他从小就知道,李常权一旦认定了什么事,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改变。他绝对是那种“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
几个月后,李常权家里挖出了一个13米深的大坑,但坑里除了石头和土,什么都没有。挖坑的壮劳力开始担心,如果李常权继续这样下去,他们的劳动成果可能会被否定。于是,几乎所有人都纷纷离开,只剩下李常权和儿子李贤惠依然坚守。
李贤惠心疼父亲的年纪已经不小,而且那个漆黑的大坑不仅深,而且容易出事。他心里犹豫了一阵,最终决定加入父亲的挖宝队伍。父子俩的“挖宝”行动持续了好几个月,直到有一天,奇迹发生了。当李贤惠用铲子挖下去时,地下突然涌出一股水柱,喷得他一身湿透。李贤惠一整理衣服,便发现水中竟然跳跃着一些小鱼。鱼越来越多,最终甚至把坑底填满了。
“爸,下面有鱼!”李贤惠高兴地喊道。李常权却不相信,甚至认为这是儿子的玩笑:“你别骗我,这哪有可能!”然而,李贤惠赶紧跑回坑底,捞上了一桶满满的活鱼。“看,真的有鱼!”他满怀兴奋地把鱼带给父亲。李常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满脸惊讶地点了点头。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村里传开了。人们纷纷涌到李常权家,争相观赏这神奇的“鱼泉”。大家都惊叹于这里的鱼生动活泼、肥美可口,甚至有人说这些鱼比九寨沟的鱼还要活跃,肉质也更为肥美。
李常权凭借这口“鱼泉”,迅速将家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还开始收取门票。没想到,这一转折,竟让李常权从一个贫困农民变成了村里的“首富”。几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前来参观。李常权的家变成了赚钱的机器。
不仅如此,李常权还通过出售这些活鱼大赚一笔。他带着活鱼去了镇里的饭店,经过厨师的尝试,发现这些鱼肉质鲜美,味道绝佳,甚至在煮汤时不需要加入任何佐料,汤色呈现奶白色,吃上一口便回味无穷。鱼泉的美味迅速传播开来,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来购买。
随着鱼的供应紧张,价格也水涨船高。从最初的二三十元一斤,涨到了每斤一百多元,尽管价格昂贵,买鱼的人依然络绎不绝。门票和鱼的收入使得李常权的家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月收入轻松过万,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
最终,李常权新建了二层小楼,还为儿子买了车,家里逐渐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李常权感叹道:“以前觉得这口泉是穷困潦倒的象征,没想到,它竟然成了我们家致富的宝贝。”
李常权对这口泉的由来和其中的鱼充满了好奇,他向市里的渔业部门求教。经过调查,专家表示,这口鱼泉中的鱼是一种叫做“云南盘鮈鱼”的鱼,这种鱼通常生活在地下的暗河中,以藻类为食,适合在重庆的喀斯特地貌中生长。专家分析后得出结论,李家不小心挖通了地下的暗河,才引来了这群神奇的鱼,带来了意外的财富。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汛期过去,泉水逐渐消失,鱼也不再出现。李常权急忙询问专家,才得知,汛期一过,鱼泉里的水量减少,鱼也会离开,但每年三四月,鱼会再回来。尽管如此,李常权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随着家庭的富裕,父子关系却开始发生裂痕。李常权因为对儿子的经营理念不满,将鱼泉的管理权收回,拒绝让李贤惠插手。父子之间因为不同的管理理念不断发生争执。李贤惠认为父亲的做法过于急功近利,而李常权则认为儿子过于保守。最终,父子两人通过调解和沟通逐渐化解了矛盾。
李贤惠在没有父亲支持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人工养殖尝试
发布于:天津市博星优配-靠谱股票配资门户-配资十大平台-炒股加杠杆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