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音
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构成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五种基础音阶,亦称为五音。这些音阶与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土、金、木、火、水——相对应,形成了具有不同调式的音乐,即五行音乐。
《内经》将五音融入医学领域,基于中医传统理论,将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形神合一等中医理论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中医五行音乐。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根基,运用宫、商、角、徵、羽这五种不同音调的乐曲来治疗疾病。宫调式音乐与脾土相对应,商调式与肺金相对应,角调式与肝木相对应,徵调式与心火相对应,羽调式与肾水相对应。这种音律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建立在气机升降、五行生克制化的传统理论基础之上,通过特定频率的声波振动调节人体气机运行,最终旨在调和阴阳、平衡五行,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远古时期,“乐”与“药”二字具有共同的语源,表明先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音乐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著名医学家朱震亨所言:“乐,亦可视为药。”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与医学理论均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因此,五音疗法与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阴阳五行理论、整体观念相契合。
展开剩余87%《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五音体系,该体系基于五行学说,将五音、五脏、五志三者有机地融合,推演出不同音乐对各脏腑的不同影响,提出了“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的音乐治疗理论,从而为中医五音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指出,音乐治疗能够针对不同疾病产生治疗效果,其核心在于音乐与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框架。
宫、商、角、徵、羽为主音组成的五种调式与五行、五脏、季节、五志的关系可总结如下:
音乐调式与五行五脏关系表
中国古代五音理论发展沿革表
二,五音与气机运行的关系
1,宫音/宫调
宫调音乐典雅、柔和、流畅, 敦厚庄重, 犹如大地蕴含万物,宫音 属土,具有生化万物,繁育新生的作用。旋律平和稳定、宽广庄重、典雅恢宏。乐器中土音为古埙、笙竽、葫芦笙等乐,其风格悠扬庄重、肃穆沉静,如“土”一样宽厚、结实,可入脾经。
“脾主运化,为仓廪之官。”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胃主降浊(将糟粕下传肠道),二者一升一降,维持中焦气机平衡。宫调属土,土居中央,能斡旋四方(肝升、肺降、心火下济、肾水上承),宫调音乐可调节全身气机的动态平衡,促进全身气机的稳定,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
肝气过亢者(易怒、头痛)→ 宫调可“培土抑木”,平抑肝阳。
肺气不降者(咳喘、胸闷)→ 宫调助“土生金”,促进肃降。
适宜人群:脾胃虚弱,升降紊乱、恶心呕吐、饮食不化、消瘦乏力,神衰失眠,肺虚气短等。
2,商音/商调
商调音乐收敛密集,宁静平定。旋律忧伤委婉但不抑郁;柔肠百转但不消沉。乐器中金音为编钟、磬、锣等乐。音乐风格高亢有力、悲壮雄伟。商调音乐通过肃降之力,收敛过度的悲忧情绪,恢复气机平衡。
商音可疏导肺经,调节肺气宣发和肃降具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之功效。商调音乐可促进气机内收,调节肺气宣发与肃降。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宣发即肺将清气宣散至全身,并将卫气输布体表以抗邪。肃降即肺吸入清气,下纳于肾,并将浊气和津液下输至膀胱、大肠排出。
商调属金,金性收敛,商调音乐能辅助肺气“收放有序”,避免宣发太过(如咳喘、汗多)或肃降不足(如便秘、水肿)。五志中“悲”属肺,适度悲伤可宣泄情绪(如哭泣排解郁结),但过度悲伤则耗伤肺气(气短、声低)。
肺气不降(咳喘、胸闷)→ 商调助肺气下行,缓解症状。
肾不纳气(动则气喘)→ 商调“金生水”,引肺气下济于肾。
适宜人群:肺气虚衰、气血耗散、自汗盗汗、咳嗽气喘,心烦易怒、头晕目眩、悲伤不能自控。
3,角音/角调
角音属木,其音阶上行、旋律舒展的特性,与肝的生理功能高度契合,能直接激发肝的疏泄功能。角调旋律舒展流畅,节奏活泼。五行之木,在于东方,五音为角,五脏为肝,乐器木音为古箫、竹笛等;风格舒展悠扬、深远,好似枯木逢春,万物萌生。全身气机的升发与畅达与肝直接关联,当全身气之运行处
于一种顺畅、协调的状态时,肝的疏泄功能也能正常发挥,维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此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肝脏也能更好地履行其调节和疏泄的职责。肝气疏泄正常,则气血调和、情绪愉悦、消化顺畅;若肝郁气滞,则表现为抑郁、胁胀、月经不调等。
肝气郁结(胸闷、叹气)→ 角调推动气机向外向上发散,如春风吹散乌云。
气滞血瘀(痛经、乳腺增生)→ 角调助气血流通,缓解瘀堵。
角调(升发)常需与商调(肃降)配合使用,避免升发太过(如头晕、失眠)。
适宜人群:不安、担心、受惊等人群。肝郁气滞者:情绪抑郁、胁肋胀痛、月经不调。气机下陷者:疲劳乏力、久坐少动、消化迟缓。
4,徵音/徵调
徵音属火,对应脏腑为心,可促进全身气机升提,振奋心阳,调和气血,具有激发活力、增强喜悦感、改善血液循环的独特功效。气为血之帅”,心阳振奋可推动气血运行,气机升提则血随气行,濡养全身。肝升肺降的动态平衡需心阳作为“发动机”维持(心火下降暖肾水,肾水上升济心火)。
徵调轻松活泼、欢快、旋律 热烈、如火焰跃动,热力四射,旋律热情向上、红火欢快。火音为古琴、古筝、琵琶等丝弦乐。其风格热烈活泼,可入心经,并疏导小肠经,使人血压平稳,心神和谐,疏导心经,具有养阳助心、补脾利肺、泻肝火作用。可防治心脾两虚、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闷气短、情绪低落、形寒肢冷等。
心阳通过宗气(心肺之气)将能量上输至头面、外达四肢。气机升提可疏通上焦、中焦、下焦的气化功能。肝升肺降的动态平衡需心阳作为“发动机”维持(心火下降暖肾水,肾水上升济心火)
气机升提不足的表现:
上焦:胸闷气短、声低懒言、面色苍白。
中焦:胃下垂、食后腹胀、便溏。
下焦:尿频、腰膝酸软、月经量多(气不摄血)
适宜人群:心脾两虚、神疲力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阳虚衰者(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慢性疲劳综合征(气血双虚型)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餐后头晕加重)。
5,羽音/羽调
羽音属水,具有沉静柔顺,潜降下行的作用。羽调旋律流畅如水,水音为鼓、水声等乐。其风格清纯、柔润,有行云流水的感觉。羽调可疏导肾经,正羽调式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具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的功效。
羽音低频、柔和与“水”的沉降特性相应,能引导人体气机向下、向内潜藏。
气机升降的平衡:人体气机有升(肝主升发)、降(肺胃主降、肾主纳气)的动态平衡。若气机上逆(如肝阳上亢、肺气不降),可引发头晕、耳鸣、咳喘等症。羽音助气潜降:通过聆听羽调音乐,可辅助肾的“纳气”功能,使上逆之气归于下焦,促进气机沉降,恢复升降平衡。肾为“气之根”,其封藏、纳肾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气需下纳于肾,肾气充足则呼吸深沉,气机沉降有力。肾阴涵养肝阳:肾阴不足时,肝阳易亢逆上冲,羽音可滋肾阴、潜肝阳,稳定气机。肾阳蒸腾气化,推动水液代谢和全身气机运转。肾阳虚则气化无力,水液停聚(水肿),气机壅滞,需通过温肾或滋阴(配合羽音)促进气机潜降与流通。
适宜人群:面对心情郁闷、焦燥不安的人群、虚火上炎、 心烦意燥、 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性欲低下、肾不藏精、小便不利、水肿等。
三,五行音乐的运用形式
中医五行音乐的运用形式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接受式,又称为聆听法,通过聆听中医五行音乐,使中医五行音乐优美协调的旋律、音调和节奏通过听觉传入系统,机体感受音乐,从而调理脏腑,调畅情志,调节身心。 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第二种是参与式,引导患者主动参与常普遍一种方法,演唱、演奏、舞蹈、音乐创作等,患者通过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包括创作和即兴表演等,可以充分的调动身心各部分的功能,宣泄情绪,调畅气机,改善脏腑功能。
第三种是综合式,将五行音乐与针刺、电疗、穴位按摩、导引、气功、运动、心理治疗等各种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调动脏腑的功能、调畅情志,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气血的作用。
四,相关曲目
1,养肾 (早上7:00-11:00)
曲目推荐:《梅花三弄》
最佳聆听时间:7:00-11:00
辅助茶饮:黑茶+少量白茶
2,健脾(用餐前或餐后一小时内)
曲目推荐:《十面埋伏》
最佳聆听时间:餐后一小时内
辅助茶饮:黄茶+少量红茶
3,润肺(下午15:00-19:00)
曲目推荐:《阳春白雪》
最佳聆听时间:15:00-19:00
辅助茶饮:白茶+少量黄茶、红茶
4,养肝(晚间19:00-23:00)
曲目推荐:《胡笳十八拍》
最佳聆听时间:19:00 - 23:00
辅助茶饮:绿茶+少量白茶
5,舒心(晚间21:00-23:00)
曲目推荐:未特别指定,但通常选择柔和舒缓的音乐
最佳聆听时间:21:00- 23:00
发布于:云南省博星优配-靠谱股票配资门户-配资十大平台-炒股加杠杆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