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读高二时,有篇语文课文《一碗阳春面》。
可能是选读,老师并未展开细讲,但穷困潦倒的一家三口在面馆共吃一碗阳春面的印象,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现在偶尔开跟吃有关的玩笑,我还会说,真是吃出了“一碗阳春面”的感觉。最近读到蔡澜的《才华、童心,心地光明》一文,把《一碗阳春面》及其背后的故事,重新带回到我的世界里。
《一碗阳春面》梗概如下:
有一年的除夕夜里,日本札幌的北海亭面馆即将打烊,一个母亲拖着两个儿子匆匆赶来,怯生生地共同点了一碗150日元的阳春面。
好心的老板察其窘迫,多加了半份。一家三口吃得津津有味,互相谦让,都说好吃。吃完结账,老板娘热情道别。
第二年除夕晚上,一家三口又来,还是只点了一碗阳春面。老板娘本来建议煮上三人份,但老板担心对方感到尴尬,还是煮了一份半。
第三年除夕晚上,一家三口还没来,但老板和老板娘已经开始等,在桌面上摆上了“预留”的牌子,也把已经涨价的价目表,从200日元换回150日元。
直到快打烊,三人终于来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点了两碗面“庆祝”。庆祝什么呢?庆祝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原来,两个孩子的父亲因为车祸去世,生前曾拖欠8个债权人的债务。母亲把抚恤金,全部用于偿债。还不够的部分,就每个月5万日元,分期偿还。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拉扯孩子的同时,努力打零工,计划着次年3月还清所有债务。在两个孩子的帮衬下,她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表现良好。公司念其辛苦,额外发了一笔奖金。所以她得以在这一年的除夕,总算还清所有债务。
展开剩余74%无债一身轻。三人决定点两碗面,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她也感谢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送报,一个做饭,使得她能够心无旁骛地努力工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两个孩子确实懂事。这一年11月学校召开家长会,要选出北海道地区的代表参加全国作文比赛。为了不让母亲请假旷工,也是哥哥请假,代表家长去参会。弟弟的作文题目是《一碗阳春面》,声情并茂地写出在北海亭面馆的亲历,甚至立下宏愿将来开一家日本第一的面馆。弟弟朗诵完毕,掌声雷动。
以后多年间,这一家人再也没来。北海亭面馆服务热情,物美价廉,生意兴隆,几经装修,但还是把那张二号桌留在餐厅的正中间。一家三口吃“一碗阳春面”的故事,也广为传颂,那张桌子也成为“幸福餐桌”。每年除夕,街坊邻居齐聚北海亭,共迎新年。大家都知道那张桌子可能会空着,但不影响大家其乐融融。
一晃十多年又过去了。
有一年除夕,快打烊时,店里走进来两位穿着西服的小伙子。老板娘面带歉意地告诉他们,店里已经满员了。但这个时候,身穿和服的母亲出现。“一碗阳春面”的故事,时隔多年得以续写。
这一次,一家人点了三碗面,来庆祝两个孩子的成就。哥哥通过了国家医生资格考试,正在京都大学当实习生,打算第二年毕业后去京都的大医院。立志开日本第一面馆的弟弟,已经在京都的一家银行找到工作。因此,一家三口从老家滋贺,千里迢迢来到北上札幌,就想着到北海亭面馆庆祝。
《一碗阳春面》篇幅不长,但却成为日本社会最感人的文字之一。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成名稍微不同的是,《一碗阳春面》的风行颇显得另类。1988年12月31日,作者栗良平在FM东京电台的广播中第一次朗读该作品。听众大为感动,全日本几乎都掉进了“一亿眼泪的海”。广播电台收到雪片般的听众来信,请求他们重播这个故事。
随后不久,《一碗阳春面》的故事在日本国会也大放异彩。1989年2月17日,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讨论三份年度预算法案。公明党议员大久保直彦在质询时任首相竹下登时,用较长的篇幅讲述了《一碗阳春面》的故事。讲完情节,大久保直彦指出,“这篇文章讲的是普通人,他们贫穷却挣扎求生。它也描绘了人们在人性的关怀下互相扶持,努力拼搏。我不需要解释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提起这个故事。我甚至认为,正是因为如此,才有这么多人呼吁这种人性的富足。……我们必须实现一种让每一位正在艰难度日的民众都信赖的政治,现在是时候重新赢得这些民众对我们这些政客失去的信任了。”
《一碗阳春面》的作者栗良平后来因涉及欺诈而销声匿迹。这篇文章所讲内容究竟是真事还是虚构的,也一度引发争议。但这个故事本身带给社会各界的感动,并未消退。
1992年,日本将《一碗阳春面》改编成电影,具体情节略有丰富和变化,但大的框架基本未变。随后,这部作品也被译介到中国和韩国。在韩国,这个故事先后被改编为电影、舞台剧。在中国,《一碗阳春面》是常见译法,也有译为《一碗清汤荞麦面》。该作品在大陆地区发表后,曾被《读者》转载,亦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至今依然一再重版。2019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学生张莹依托这个故事再创作的微电影《一碗汤面》,将故事场景移到中国,亦引起各方好评。
从破产法的角度看,《一碗阳春面》和偿债有关,讲了一个债务人努力偿债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换个角度,比如讲债务人申请个人破产后获得新生,可能会成为个人破产法的宣传品,但无疑会逊色很多,也不会让人特别感动。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千千万万普通人,很可贵的一点,还在于其宣扬了一种不躺平、不摆烂、不放弃的态度,哪怕是面对如山的债务。他们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偿债,用自身不屈不挠的努力,换取最终的上岸,这正是《一碗阳春面》的主人公值得尊敬的地方。
债务问题是商业社会的常态。如何面对债务,主体不同,进路有别,方案当然各有千秋。
对于破产法专业的同行来说,首先想到的方案当然是我们要制定个人破产法、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这个思路本身没错。现代文明国家应该通过包括个人破产在内的法律制度,确保任何一个“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都不至于因为债务问题而堕入深渊。但问题在于,任何法律制度的运行都有其成本和壁垒,也取决于与之配套的体系和制度。这对于大多数举步维艰的债务人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穿越债务泥淖的过程中,债务人不屈不挠的努力可能更为关键。
几年前,我在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的期末考试题里,曾出过一道主观题:题干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孤勇者》歌词,而题目则要求学生从破产法角度解读这首歌的歌词。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这道题,而且作了很好的分析和发挥,令人印象深刻。《一碗阳春面》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尊敬和感动,跟其“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一碗阳春面》可以被理解成一曲唱给债务人的赞歌。
(作者陈夏红为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研究员)
发布于:上海市博星优配-靠谱股票配资门户-配资十大平台-炒股加杠杆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